人文丨記者節回憶新聞巨子鄒韜奮的泰州緣
今天是第23個中國記者節。讓我們一起走近民主革命時期的新聞巨子鄒韜奮,講述80年前他與泰州地區的一段不解之緣。
鄒韜奮(1895—1944),生于福建永安,祖籍江西余江,杰出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民主人士,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畢生都在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民主政治奮斗,是繼魯迅之后豎旗文壇的領軍人物,先進文化的光輝典范。2009年9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
1937年7月,救國會“七君子”出獄時的合影,右一為鄒韜奮
1942年冬,鄒韜奮在奔赴華北、延安途中,遵照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的建議,深入考察蘇中、蘇北,在靖江、泰縣、如皋、東臺等地都留下了足跡,對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靖江是我黨往來蘇北、蘇南和上海的重要交通線。據黨史資料記載,1942年11月22日,按照黨的戰時交通線路,地下交通遞步接送,鄒韜奮到達蘇中新四軍抗日民主根據地。第一站從靖江新港上岸,到達蘇中三分區位于如西縣的大眾書店,第二天在蘇中第三軍分區進行了演講。他用親身的經歷、耳聞目睹的事實,揭露國民黨假抗日、真反動的罪行,號召軍民跟隨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走抗日救亡、解放中華的道路。
1945年12月9月,為紀念鄒韜奮,蘇皖一分區(如皋)韜奮書店開業,同時設黃橋、泰興、靖江分店左:開業宣傳單;右:韜奮書店出版的書籍在隨后的蘇中之行中,鄒韜奮曾前往泰縣考察訪問。泰縣縣委、縣政府為他舉行歡迎大會。時任泰州獨立團一營三連連長楊清在所著的《血與火的征程》一書中回憶,鄒韜奮在大會上為泰縣軍民講述了日、偽軍如何燒、殺、掠、奸摧殘老百姓,到處推行苛捐雜稅,還講了進入蘇中抗日根據地的初步觀感。他以所見所聞的大量事實,闡明中國共產黨是真正為人民、為民族、為國家而流血奮斗的政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他鼓舞戰士們要樹立堅定的信念——勝利一定屬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他熱情洋溢、富有感染力的演講,鼓舞了在場的每一位軍民。
演講結束后,楊清奉命帶領一個排和一個偵察班,護送鄒韜奮通過敵偽封鎖線,前往聯抗地區。當時鄒韜奮身患眼疾,戰士們為他準備了擔架,但他堅決不肯坐,而是與戰士們一起走路。他像父母與兄長般與戰士們談心,滿懷關懷和同情,鼓舞戰士們樹立堅定信仰和必勝的信心。鄒韜奮鼓勵說:“國家、民族的希望,就寄托在你們這一代熱血青年身上。”“中華民族的希望完全落在共產黨人的肩上,你們現在選擇的這條路,是正確的,光明的,必須堅定地跟著共產黨走。”在以后的革命道路上,楊清始終把這些話記在心間。1943年3月,在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考察一段時間后的鄒韜奮返回上海治病。臨行前,他飽含深情地說:“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是全國最理想的地方。我所憧憬的民主自由,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實現了。等我病好了,立刻就回來!”治病期間,他在給華中局寫的信上,要求再赴蘇北,說:“我死也要死在抗日民主根據地。” 雖然黨組織設法全力救治,但最終還是沒能挽救鄒韜奮的生命。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不幸病逝,年僅49歲。他生前多次向中國共產黨提出入黨要求,臨終前口授遺囑,再次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1944年11月,延安《解放日報》“鄒韜奮先生逝世紀念特刊”
毛澤東為他親題挽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
《對國事的呼吁》手稿1943年10月,鄒韜奮在病榻上所寫的《對國事的呼吁》一文提到了這次蘇中、蘇北之行:“此次在敵后視察研究,目擊人民的偉大斗爭,使我更看到新中國光明的未來。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氣和信心,奮勉自勵,為我偉大祖國與偉大人民繼續奮斗。”這段經歷為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樂章注上了一個鏗鏘的音符。“人民喉舌”在泰州地區播撒的革命火種,在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生根發芽、旺盛生長。
來源:記憶泰州
編輯:徐濤
責編:趙倩倩
審核:吳軍
- 時政|萬聞華赴上海調研離岸創新中心建設2022-11-08
- 關注|中央機關公開遴選和選調公務員今起報名2022-11-08
- 時政|泰州市舉行慶祝第二十三個記者節會議2022-11-08
- 關注|我市新聞工作者協會換屆大會召開2022-11-08
- 時政|我市收聽收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講團報告會2022-11-07
- 關注|泰州廣電臺舉辦慶祝第23個記者節先進事跡報告會暨“三名兩202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