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泰州中院入選最高法第五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推出“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 服務基層社會治理”典型案例,作為第五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發布。其中,泰州中院“促進人民法庭訴源治理 探索保障鄉村振興新路徑”案例成功入選。
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第149號
江蘇省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促進人民法庭訴源治理
探索保障鄉村振興新路徑
近年來,泰州中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發揚改革精神,堅持強基導向,深化訴源治理,強化糾紛快處,推進鄉村法治、德治、自治深度融合。
一、打造群眾身邊的糾紛快處中心,強化法治保障
泰州中院針對人民法庭空心化、參與基層治理不深等問題,將審判資源和力量配置向人民法庭傾斜,18個人民法庭共配備60名法官和101名司法輔助人員,推動在人民法庭轄區形成崇法尚法、知法守法的良好風尚。一是實行糾紛審理屬地化。讓人民法庭成為群眾家門口的“糾紛快處中心”,促進糾紛就地處理、快速裁決、徹底化解。二是實現訴訟服務便利化。在全市18個法庭設立訴訟服務站,群眾無需往返奔波就可辦理立案。三是構建解紛方式多元化。聚合行業調解、人民調解等力量,在全市人民法庭建立26個訴調對接機制,一審民事案件調撤率達56.23%。四是實施繁簡分流渠道化。根據案件特征匹配適當的審判程序,人民法庭簡易程序適用率達90%以上,案件平均審理天數大幅縮短。五是實現案件審理快速化。有針對性地改進庭審和文書質量,90%以上的案件一次開庭就能結案。六是打造綜合業務精品化。找準法庭融入基層治理的角色定位,定期通報基層治理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人民法庭法治參考》、“護企寶”小程序等做法得到當地黨委政府高度肯定。
二、打造指導村規民約創制新模式,助推德治教化
指導村居創制凝聚群眾共同道德、情感和價值觀的村規民約,以柔性道德規范填補基層治理空白,促使道德和法律共同發揮作用,構建訴源治理新格局。一是指導村規民約制定。充分利用鄉土法治文化資源,根據轄區案件特點以及產業發展需要、風俗文化特征,圍繞蟹塘養殖、高價彩禮、農家樂等11個重點領域,幫助村居精心創制形式新穎、便于記憶、易于推廣的高質量村規民約23份。泰興法院宣堡法庭指導郭寨村將婚嫁新俗寫進村規民約,破除高價彩禮陋習,被中央電視臺《鄉理鄉親》欄目深度報道。二是引導村規民約實施。支持基層組織依據村規民約處理公共事務,開展運用村規民約化解糾紛專題培訓50批次,推動糾紛化解1300余起,避免矛盾成訟。三是倡導村規民約文化。在指導村規民約制定、實施的同時,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就相鄰糾紛、集體財產、老人婦女兒童權益保護等進行政策和法律宣傳,倡導村民自覺以村規民約規范言行舉止,轉變觀念,破除陋習,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
三、打造各具特色的法庭品牌,激活自治強基
全市人民法庭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動訴源治理走深走實。一是巡回審判多邁一步。設立“水上巡回法庭”,實現案情調查到塘頭、矛盾排查進漁戶,以“快速辦、就地辦、聯動辦”將涉養殖案件化解在田邊塘頭。設立“‘空調小鎮’巡回審判點”,梳理空調行業知識產權保護、勞動爭議、合同糾紛等潛在風險,為企業“把脈問診”,助力企業平穩健康發展。2022年,開展形式多樣的巡回審判活動1150余次,旁聽庭審12800余人次。二是融入網格領先一招。發揮“陳燕萍代表工作室”“何健忠調解工作室”等示范效應,法官及法官助理掛鉤企業、融入網格,發揮社區網格“首道防線”作用,用最接地氣方式解決群眾法律問題,推動實現初信初訪辦理和矛盾積案化解“雙清零”目標。三是法治課堂講深一層。打造“艷雯芳”家事審判品牌,圍繞風俗民情、農業時令,結合群眾身邊案例,用通俗易懂語言講透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等法律知識,體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設立“彩虹之橋普法小站”,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在孩子們心中埋下“法治種子”。2022年,共開展鄉村法治課堂等活動810余次。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
編輯:趙采薇
責編:悅鳴
審核:戚翔 聞棟
- 愛心|慈善事業轉型升級 網絡募捐扶危濟困2023-08-28
- 關注|《直播蘇州》全新上線!2023-08-28
- 主播悅讀|繆小薇:親愛的陌生人2023-08-28
- 姜堰|老年人“刷臉”吃飯 智能管理更便捷2023-08-28
- 提醒|秋冬季高發的這個傳染病提前來襲!2023-08-28
- 關注|我國擬制定學前教育法2023-08-28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