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州:市民公開日本畫報和日軍手記,揭開興化淪陷慘痛記憶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近日,江蘇泰州興化市民王育明公開日本回流的畫報和日軍手記等珍貴歷史資料,揭開興化市在抗戰時期的淪陷歷史,記錄下日軍的滔天罪行。
日本畫報和日軍手記揭開興化淪陷記憶
王育明是江蘇省興化市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也是一名文史收藏愛好者,30多年來收藏珍貴藏品上萬件。他所收藏的有關日軍侵華藏品均是日本回流物品,是他多年前從外地藏友手里交換而來的。
王育明收藏了兩本名為《支那事變畫報》和《畫報躍進之日本》的日本畫報,畫報用日文印刷文字,在畫報內頁顯示印刷和發行時間分別為昭和十六年(1941年)3月25日、昭和十六年(1941年)4月1日。畫報內刊登了日軍侵占中國的老照片和文字,涉及侵占興化的老照片有十多張。據史料記載,1941年春節后,侵華日軍第十二混成旅團(南浦襄吉部)發動“蘇北作戰”。2月16日,日偽軍從高郵出發,沿北澄子河東進興化;18日至19日,中國守軍在城南、城東頑強阻擊,多次擊退敵軍;20日清晨,日軍從城北窯尾登陸,興化這座千年古城不幸淪陷。
畫報中的多張老照片也揭露了日軍入侵興化的慘痛記憶。其中一張標注“望火樓”的照片顯示,城樓當時已在戰火中淪為斷壁殘垣,廢墟旁還插著一面日本國旗。“原興化縣委大院門口的望火樓,曾被認為是保留至今的歷史原建,而日軍照片卻清晰顯示,這座建筑在戰爭中幾乎被炸毀。”王育明說,如今人們所見的望火樓,實為后期復建而成——一座建筑的“重生”,背后是城池遭日軍摧殘的傷痕。
另一張戰俘營的照片同樣令人揪心。照片中,中國戰俘集中蹲在地上,他們的遭遇是那段屈辱歷史的沉痛注腳。據記載,興化淪陷后,日軍在大王廟(今興化森林公園最北端)設立戰俘營,因冬季極度嚴寒、水域環繞,無人能成功涉水逃脫,六百余名中國軍人被囚于此。
“這本日軍留下的手記,糾正了此前關于興化抗戰歷史的諸多認知偏差。”王育明又展示了一本名為《興化城攻略戰斗詳報》(日軍獨立步兵第五十一大隊第二中隊記載)的日軍手記,據他介紹,這本手記均為日文手寫,并配有插圖,其中明確記載了進攻興化的日軍為一支六七百人規模的營級單位,此前公開資料中模糊提及的“林田部隊”,也終于有了明確番號指向。關于中國軍隊與之激戰的首戰地點,長期被誤傳為曹家泊,而資料證實應為興化十里鋪(今臨城街道十里村)南官河兩側。1941年2月18日上午,中國守軍在此與日軍鐵甲船激烈交火,打響了守城抗戰的第一槍。
沉重賦稅見證日軍對百姓的強取豪奪
王育明還收藏了民國二十九年度(1940年)的“征收田賦通知單”,通知單上方印有“江蘇省興化縣自治會”字樣,每畝征收標準為三角六分,農戶張鴻傳被要求繳納“國幣”二元四角田賦。最左邊標注了“自治會長劉,發單人催征書”。“當時漢奸劉鑄人因懼怕百姓唾罵,不敢署全名。”王育明介紹,據史料記載,1941年日軍占領興化后,強行成立“興化縣自治會”,扶植漢奸劉鑄人任會長,竟強令百姓補交1940年賦稅。
還有一張民國三十年度(1941年)“地方臨時補助費通知單”,顯示加征最高標準為每畝七角,是田賦的雙倍,這讓本就飽受戰亂之苦的興化百姓雪上加霜。
興化專題研討:這是日軍侵華罪行的鐵證
近期,泰州市歷史學會興化分會聯合興化市黨史方志辦公室等單位舉行了研討會,會上對王育明這組藏品進行了專題研討。
興化市黨史方志辦公室黨史科科長朱存安表示,這批老照片的出現,極大彌補了以往僅憑文字記載可能存在的模糊或偏差,對興化抗戰史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們是日軍侵華罪行的鐵證,時刻警示我們,唯有不忘歷史的深刻教訓,始終保持清醒的歷史意識,才能有效防止歷史悲劇的重演,真正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發展。
通訊員 馮兆寬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劉媛
(受訪者王育明、通訊員供圖)
- 江蘇泰州:市領導集中收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2025-09-05
- 江蘇泰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2025-09-05
- 江蘇泰州:2025泰州梅蘭芳藝術節9月下旬至10月下旬舉辦2025-09-05
- 江蘇泰州:見證盛事心潮涌動 干部群眾反響熱烈2025-09-04
- 江蘇泰州:難忘烽火歲月 感懷今昔巨變2025-09-04
- 江蘇泰州:厚植愛國情懷 凝聚奮進力量2025-09-04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