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眼紀實|兵臨村下
當車繞過第九十九道彎,金寨沙河鄉的春色忽地撞進車窗——早開的杜鵑星星點點燃遍山巒,白墻黛瓦間映襯著整個春天的嫩綠。車子在莊重活潑的“為人民服務”五個紅色大字前停下,這里是金寨縣沙河鄉人民政府。時間是2025年4月8日。南京市楹聯家協會副主席周金陵跳下車,久候多時的梓樹村黨支部書記漆祥云立即上前擁抱,喊了一聲“周書記”。原來9年前,兩人有師徒之誼。同樣是部隊出來,一位老兵一位新兵,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結下了深厚情誼。
9年前,新時期的“紅軍書記”來扶貧
2016年,中央軍委訓管部首選梓樹村為定點幫扶對象,幫助革命老區人民精準脫貧。10月,南京政治學院受領幫扶任務,高級工程師周金陵被派往該村擔任鄉黨委副書記兼梓樹村黨支部副書記。家中父母、岳父母四位老人都已八九十歲,自己身體不好,還有幾年就可退休……這些都沒能阻礙他傾心扶貧。
但當他踏上這片貧瘠荒涼的土地,叩開一間間破敗的房屋,面對一張張溝壑叢生的疲憊的臉……他心頭的震動還是比想象的更強烈。尤其當他作為鄉干部,下去收醫療保險費時面對一個個躲閃的身影,甚至連跑十幾趟都收不上來20元錢時,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老區人民還過得這么苦這么窮!
經過認真分析梓樹村尚未脫貧的原因,他和村支兩委干部一起研究制定了脫貧致富的規劃:一是充分利用梓樹村山場面積大的地理優勢,鼓勵和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菌藥生產加工業;二是加大村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村容村貌,擇地新建村部組織和辦公場所以及農民文化樂園和休閑公園,建設紅軍梓樹坪戰斗紀念碑、紀念館和紀念廣場;三是加強村級道路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拆除沿白沙河西岸農民已建的質量較差的住房,增加白沙河堤岸整治和防洪泄洪設施建設,創建旅游風光帶;四是按規范標準新建村中心小學、幼兒園、村衛生室;五是將騰空后的原村小學、幼兒園、衛生室改建為村養老院和安置山區貧困戶移民的住房;六是將騰空后的原村部用房改造為村接待中心;七是鼓勵新區居民開辦商店、飯店和旅館……
“規劃首先要考慮有什么歷史,第二有什么特產,第三有什么氣候。我們要打造七彩的梓樹村:赤,首先抓住紅色文化,打造紅色旅游;黃,大力發展黃精中草藥;綠,保護綠水青山;白,搞好醫院建設……”周金陵從經濟建設、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為大家制訂了名為“七彩梓樹”的發展規劃,幫助梓樹村農民“拔窮根”、“甩窮帽”,將梓樹村村部區域建設成為集教育、衛生醫療、政務、黨建宣傳教育、圖書閱覽、農民夜校、文化娛樂、健身、休閑、居住、商業服務以及紅色旅游觀光紀念于一體的梓樹坪美麗鄉村新區。
在周金陵的牽線搭橋下,梓樹村建起了生態養雞場和羊圈,種起了靈芝、香菇等綠色產品。曾經讓大家犯愁的大山,不僅變身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更成了村民心中金山銀山都不換的“心頭寶”。
扶貧要有方法,扶貧更要有思路。周金陵自學方言,開口講村民們熟悉的“土話”;自學“廣場舞”,帶領大家一起娛樂;聯系酒廠釀酒師為村里授課……從走家串戶噓寒問暖,到帶領村民開荒建房,在這個曾留下紅軍光輝足跡的小山村,身穿軍裝的周金陵不僅帶來了“致富經”,更喚起了村民們對于“紅軍工作隊”的溫暖記憶,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新時期的“紅軍書記”。誰也不知道,他承受著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困擾,每次從梓樹村回來,他都要悄悄去醫院開足一個月的藥。
蹲點的日子里,周金陵騎著紅色小電驢,走遍了周邊17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那段時間,他的微信記步總是名列榜首——隨著微信步數增長的,還有對村子建設發展的底氣。
百年回眸,“兵臨村下”留下寶貴紅色資源
“七彩梓樹”的發展規劃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紅色”。
沙河鄉的紅色基因深深鐫刻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舊址中。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周氏老宅,曾是鄧小平、李先念等革命家運籌帷幄的指揮中心。1947年至1948年間,他們在此駐扎56天,指揮解放23座縣城,殲敵近萬人,為解放戰爭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也正是在這老宅里,誕生了紅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宗祠,在1929年5月迎來命運轉折——立夏節起義部隊在此整編,周氏族長捐出三十六間廂房作紅軍被服廠。正是在漿洗縫補的間隙,赤衛隊員周維炯將大別山民歌《八段錦》填入新詞,誕生了后來傳唱全中國的《八月桂花遍地開》。
如今,修繕后的舊址通過展板、照片和實物陳列,生動再現了那段崢嶸歲月,成為紅色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吸引數萬游客前來瞻仰。
當周金陵得知紅軍曾在梓樹村有過一場戰斗卻記錄不詳時,立即覺得值得深入挖掘。他一邊探尋戰場遺址,一邊到檔案館挖掘史料。在翻閱了數十萬字的資料后,紅軍梓樹坪戰斗調查報告終于出爐。緊接著,他又向村民宣講紅軍故事,用紅色傳統激勵大家。老支書鄂厚全感慨地說:“這么多年了,這段歷史終于搞清楚了。我們要像紅軍一樣,打個脫貧致富的翻身仗!”
在周金陵和鄉干部的努力下,紅軍梓樹坪戰斗勝利紀念碑最終落成,碑文初稿由周金陵起草,記錄了不費一槍一彈收編敵軍的過程:1935年3月,紅28軍政委高敬亭率一個營戰士在梓樹坪成功伏擊殲滅了國民黨軍一個營。戰斗中紅軍充分發揮戰時政治工作優勢,在火力殺敵基礎上,開展陣前喊話,迫使敵軍一個排二十多人全部投降,并喊:“不要打了,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繳槍。”
現在,新兵把藍圖繪制得更輝煌
在周金陵扶貧的日子里,身邊總是跟著一位敦厚淳樸的后生。他話語不多,卻總是眼神專注,做事穩重。他就是當時的村主任、現在的梓樹村黨支部書記漆祥云,微信名便是 “兵臨村下”。
1986年出生的他,2003年積極響應國家“參軍入伍、報效祖國”的號召,到廣東省饒平縣75225部隊服役,5年的熱血軍旅生涯,鑄就了他勇往直前、剛毅不屈的性格。2008年退伍回鄉,他只身前往浙江永康打工創業,通過3年的努力拼搏,成為了一名水杯廠的企業老板。2014年,漆祥云經過慎重思考,放下了永康打拼的事業,主動申請到家鄉梓樹村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經過沙河鄉黨委政府嚴格把關,在全村村民的擁護支持下,2014年9月,漆祥云高票當選為村主任。
“以前的梓樹村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發展內生動力不足,村容村貌陳舊,資金匱乏,資源缺乏。2016年脫貧攻堅,遇到了前來幫扶的南京軍區周大校,我們喊他周書記,他在村幫扶的時候,搞組織建設、陣地建設、規劃建設,強化制度建設,也是他跑上跑下,爭取了各方面支持和資金,部隊幫扶、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小學、文化樂園、衛生室、紀念碑、陳列室、安置點,都一手扶持起來,產業方面有光伏和酒廠、蠶桑和黃精種植基地。”說起跟周金陵一起跑上跑下的日子,漆祥云的話也多起來。
脫貧攻堅過程中碰到的最難的事情是什么?“最難的是群眾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漆祥云實話實說。當時有一家林氏四口,林氏本人患支氣管哮喘,兩個女兒在上學,生活沒有經濟來源怎么辦?漆祥云多次上門做工作,給他安排公益崗位,購買理發工具,讓他為在家老人理發,以此掙錢養活自己,家庭還有三人享受低保兜底保障,每年養豬兩頭,日子就這樣漸漸滋潤起來。
談起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漆祥云感慨,梓樹村從一窮二白的重點貧困村,發展到如今年收益跨100萬元的先進村實屬不易。這些年來,他們一直沿著周書記的規劃道路在前進:帶領群眾因地制宜發展蠶桑養殖、光伏、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帶領群眾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活動,積極創建省級美麗鄉村,使村莊的面貌煥然一新;積極爭取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等幫扶單位的支持,加強梓樹新區、八一小學等基礎設施建設,從村集體經濟酒廠、光伏、蠶桑和漁業養殖等產業入手,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21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90多萬元,2024年集體經濟收入突破百萬大關,達到124萬元。
如果說,78年前劉鄧大軍的“兵臨村下”,給沙河鄉留下了極為珍貴的紅色文化資源;那么,現在,老兵新兵再度“兵臨村下”,則延續了前輩的初心和使命,讓人民的幸福生活變得觸手可及。令人信心倍增的是,陸續有退役軍人來到梓樹村,投入鄉村振興的浪潮:深山“赤腳醫生”周其潤、愛寫詩的老兵彭澤山……
在鄉政府大樓,周金陵指點著當初設計的宏偉藍圖,欣慰無比:“當年的規劃都已基本成型了。” 眼下的沙河鄉,既有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紅色印記,又有“中國最美銀杏文化小鎮”的金色浪漫,更有精品民宿與生態旅游的深度融合,為游客呈現出一幅“紅綠交融、古今輝映”的畫卷。據漆祥云介紹,此地還有時髦的鄉村春晚,唱歌跳舞民俗節目、舞龍舞獅子還有鑼鼓,全部是農民自己演。
這片熱土正以紅色基因激活發展動能,書寫著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的壯麗篇章,“我們黨走過的這一百多年的光輝道路,初心本質就是為了人民的幸福,老百姓的日子真的過好了,才是我們共產黨人做人民公仆最大的榮幸和職責。”——這是周金陵和漆祥云兩代軍人一起“兵臨村下”的使命和擔當。
- 【地評線】紫金e評:讓新職業成為就業新增長點2025-05-11
- 【地評線】荔枝網評:民營經濟貢獻“硬核力量”,“蘇”寫勇挑大2025-05-11
- 解鎖“文博游”的“頂流”密碼2025-05-11
- 優化營商環境,厚植高質量發展沃土2025-05-11
- 泰州20億元戰新母基金成功備案,計劃撬動百億資金規模2025-05-11
- 泰州隊2:0無錫隊!下一場對陣……202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