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紀錄片《淬心》第二集 | 以百姓心為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 ’。”修煉共產黨人的“心學”,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員干部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原創性論斷和實踐命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寶貴成果。
從心出發,終致吾心光明,這是中華民族先賢念茲在茲的至高宏愿。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如磐如炬的堅定追求。
讓我們打開這部“心學 ”修煉秘籍,一起感悟中國共產黨人淬心鑄魂的“東方魔力 ”。
水載舟行,堅持“人民至上”
2023年的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新四軍紀念館時,曾在這塊石碑前駐足良久。
這座高196厘米、寬61厘米的宋公紀功碑,用570個字,講述了一段80多年前發生在鹽阜大地上的故事。
1940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35歲的宋乃德擔任首任縣長。
江蘇鹽城地處黃海之濱,沿海百姓曾飽受海潮、海嘯、鹵水倒灌之苦。上任不久,宋乃德代表縣政府決定修筑海堤。為了解決資金難題,他以鹽稅為抵押,向社會發售公債;修堤經費不由百姓承擔,由政府償還。
1941年5月15日,筑堤工程在黃海邊拉開帷幕。暴雨來襲、疫情肆虐,宋乃德本人也重病纏身,始終沒有放棄修筑堤壩。修堤過程中,數位共產黨干部被敵人蓄意暗殺。宋乃德三次遇險,卻始終堅守在修堤的第一線。
僅耗時78天,1941年7月31日,全長45公里的海防大堤全線竣工,為鹽阜人民筑起了一道“銅墻鐵壁”。當地百姓將此堤命名為“宋公堤”。
“為人民謀福利”不僅是黨的根本立場,更是黨百年奮斗歷程的真實寫照:從長征路上“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百姓”的紅軍女戰士 到“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現在哪里”的張思德;從“人民有困難,決不袖手旁觀”的雷鋒到“寧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的孔繁森…… 無數共產黨人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黨的初心和使命。
站在時間的路口回望,“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傳承并光大了傳統文化中的“民本”理念:老子在《道德經》中,發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深沉感喟;孔子周游列國,留下“古之為政,保民為本”的諄諄箴言;孟子推行仁政,發出“民貴君輕”的雷霆之聲;王陽明體認天理,凝練出“修己安民”的赤誠警句。
揚州大學教授田漢云表示,王陽明“修己安民”之說,源自《論語·憲問篇》里面記載的孔子的名言,叫做“修己以安百姓”,指誠懇地增進自身修養,使百姓安樂。王陽明親民思想的邏輯基礎是“心即理”, “心”就是“天理”,這個天理它是無所不包的。首先要“成己之德業”,就是道德和才能的修養以及事業的追求,以自身“致良知”的功夫來感召他人、以啟迪他人的“良知”,堅信“人人皆能成堯舜”的道德理想,以“心光明”照亮“民安樂”之路。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聶文婷認為,“千百年來,歷代先賢都認識到百姓與國家,就如同水與舟,所以,只有時時處處為民著想,才可以乘風破浪,舟行千里;中國共產黨在不斷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偉大征途中,始終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并在新時代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
鑿山開路,堅守“以人民為中心”
貴州黔南的大山深處有一座麻懷村。曾經這里山高坡陡,交通閉塞,150多戶600多人被“鎖”在山溝里。
如今在村委會旁邊的山腳下有一條長216米的隧道。步行只需5分鐘,便可穿過隧道看到山外的世界。
“出山要走兩個多小時,以前的孩子要十歲才能上到學,五六歲他走不動這個陡峭崎嶇的山道。”麻懷村黨支部書記鄧迎香表示,為了這短短5分鐘,鄧迎香和村民們卻用了13年。
1999年,借著國家實施農村電網建設的機會,村委會決定鑿山開路。鄧迎香第一個舉手響應,掄起鐵錘,和鄉親們開始了漫長的鑿洞之旅。2004年,村民們終于在大山深處鑿出一條羊腸小道。盡管縮短了進出時間,但狹窄的通道仍無法通行汽車,村民的生活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2009 年 6 月,在村黨支部的培養下,鄧迎香加入中國共產黨。她帶領鄉親們再次揮起鐵錘擴洞,縣鄉相關部門也大力支持。
2011年8月,一條長216米、高5米、寬4米的“麻懷隧道”終于建成。汽車,第一次開進了麻懷村。
“我就在洞里面走幾遍,我哭了,是幸福的眼淚。這一輩子不管怎么樣辛苦,作為一名黨員值了。”鄧迎香說。
2016年,全國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已當選麻懷村黨支部書記的鄧迎香在村里發展以鐵皮石斛、食用菌為主的種植業和以土雞為主的養殖業。在她的帶領下,麻懷村一舉摘掉貧困的帽子,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2024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86萬元,村集體經濟突破150多萬元。
從普通百姓到基層黨員,再到脫貧攻堅的帶頭人,鄧迎香在黔南的群山之間,用“勤懇為民,鑿山開路”的拼勁,標記出一個普通共產黨人的成長之路。
崇山峻嶺中,飛虹高架,天塹變成通途;雪域高原上,鐵路延伸,帶來美好生活,祖國大地上,復興號飛馳,編織幸福經緯;湘西苗寨十八洞村的“山鄉巨變”見證著精準扶貧的豐碩成果;重慶地鐵的“背簍專線”承載著民生溫度的暖心故事……
“新時代,我們共產黨員應該永葆‘以百姓心為心’的情懷,始終秉承‘人民至上’的宗旨,筑牢思想之基;核心是要提升理念認知,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導向;根本方法在于知行合一,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到方方面面治國理政的實踐中。”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學斌表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至上”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新時代的號角。它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深情厚誼,也映照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 “數”法護航 “據”力共贏 系列報道 | 智能化轉型破解行業困局2025-07-02
- 習近平的青春觀2025-07-02
- 信長星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專題黨課上強調 增強2025-07-02
- 江蘇常州:新農人“智耕”豐收田,新科技拓寬“振興路”2025-07-02
- 江蘇干線航道里程達2664公里 居全國第一2025-07-02
- 江蘇開展形式多樣迎“七一”主題活動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