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60年,為什么我們依然需要“王杰”?
跨越60年,為什么我們依然需要“王杰”?
他的故事,穿越時光,依然滾燙:
市集里幫扶攤販的善意、洪水中扛沙袋的堅毅、危難關頭舍身的壯舉,王杰用行動詮釋了何為擔當。
這,正是當代社會所亟需的:他“三不伸手”的誓言如警鐘長鳴,是自我審視的明鏡;他“兩不怕”的精神如燈塔高懸,照亮前行的坐標。
精神的力量,穿越時空、歷久彌新。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主席視察第71集團軍某旅時深刻指出:“王杰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學習踐行王杰精神,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六十載時光淬煉,王杰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脈,成為源源不斷的奮進動力。他的光輝身影存在于人們的心中,激勵著一代代人勇毅前行。
這,便是我們跨越60年仍需要“王杰”的答案。
理想坐標
在價值迷霧中錨定精神航向
對個人而言,王杰是一面鏡子。他用23年的生命證明了,理想信念的力量。
1958年,金鄉縣第一中學的課堂上,革命英雄的故事如星火,點燃了少年王杰心中的理想,“參軍報國”從朦朧的憧憬化作篤定的人生航向。
后來,面對升學與入伍的分叉口,他毅然選擇穿上軍裝。“人一生能服從祖國的需要為最快樂……”他在日記中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
入伍后,“三不伸手”的日記誓言,更將這份理想拆解為日常的修行:在榮譽上不伸手,是不沉溺虛榮;在待遇上不伸手,是不貪圖安逸;在物質上不伸手,是守住精神的純粹。
這種修行,讓他在天津靜海的洪水中敢于縱身探路;在江蘇省邳縣(今邳州市)的晨霧里,早起步行十余里去指導民兵訓練。
1965年7月14日,命運的考驗驟然降臨。
時任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班長的王杰,在組織民兵訓練時突遇炸藥包意外爆炸。危急關頭,他奮不顧身撲向炸藥包,掩護了在場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壯烈犧牲。
23歲的生命戛然而止,卻在人間樹起一座精神豐碑。人們整理其遺物時,十多萬字的日記令人動容:“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
△被王杰救下的12位同志。專題紀錄片《走進英雄王杰》截圖
在現代社會,王杰精神的價值愈發清晰:他證明理想從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在每一次選擇中堅守初心的勇氣。
讀他的日記,看到的是一個普通人如何用“兩不怕”精神對抗惰性與私欲;看他的抉擇,明白的是理想的力量不在于驚天動地,而在于“一心為革命”的堅持。
對每個個體而言,王杰是一面鏡子,照見內心是否還燃燒著“為人民服務”的火焰;更是一把標尺,丈量著我們是否懷揣赤誠,在奔赴理想的征途上步履堅定。
精神燈塔
在浮躁風氣中重建價值共識
是怎樣的信念和意志,造就了王杰的壯舉?
答案,就藏在他寫下的文字里——“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業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為人民工作的機會就是最大的痛苦”……
王杰精神作為家喻戶曉的精神符號,為大眾架起了一座加深聯結、傳遞善意的橋梁,也為構筑一個向上向善、守望相助的社會大環境提供著支撐。
在徐州銅山路,川流不息的道路兩旁分布著王杰社區、王杰派出所、王杰小學等愛國擁軍單位與場所,與駐在此的王杰部隊一樣,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王杰”。
王杰部隊里,每年新兵入伍,做的第一件事是參觀王杰事跡陳列館,讀的第一本書是《王杰日記故事選》,上的第一堂課是“弘揚‘兩不怕’精神,當好王杰傳人”;
王杰小學中,一座英雄王杰塑像、一面少年軍校文化墻、一條英雄王杰路、一套英模精神讀本,讓全校激蕩著“做王杰式教師,當王杰式學生”的熱望;
王杰社區內,孩子們傳誦著“王杰家訓三字經”,街坊們念著王杰日記聊家風,“王杰少年說”讓紅色種子發芽,“王杰先鋒”示范體系讓紅色精神扎根于治理中;
在全國首家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公安派出所——王杰派出所,一代代公安民警以“一心向黨”守忠誠,“兩不怕”中勇擔當,“三不伸手”筑防線,向“人生四問”找差距,讓王杰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這些生動場景,正是王杰精神如涓涓細流浸潤社會肌理、滋養文明風尚的鮮活寫照。
為什么紛繁復雜的社會需要王杰精神?
因為真正的勇氣,從來不是無所畏懼,而是明知艱險依然挺身向前;真正的價值,絕非獨善其身的安逸,而是守護他人、扛起責任的擔當!
這,正是王杰精神歷經歲月洗禮依然滾燙如初的根源。
永恒火種
在時代裂變中淬煉精神鋼刃
如今,“王杰”早已從一個名字升華為一種標志,成為好人、模范、英雄、榜樣的代名詞;王杰精神也突破了特定時代的框架,升華為一種歷久彌新、獲得廣泛認同的核心價值理念。
李彥清是當年王杰用生命掩護下來的民兵之一,1973年為保護女民兵,他像王杰一樣毅然撲向炸點不幸雙目失明,后來他成為王杰事跡義務演講員,3000多場王杰事跡報告感動數百萬人次,以行動傳承英雄精神;
駐徐醫院醫師潘磊,身懷六甲仍沖到事故現場緊急施救5名傷者使其轉危為安,將8000元獎金捐給藏區兒童,以仁心續寫擔當;
睢寧縣退伍軍人鄭小龍,守護西北邊陲16載,危急關頭勇救落水女子,用無畏詮釋“退伍老兵永不褪色”,以熱血呼應赤誠……
60年過去,無數新時代“王杰”們仍然鮮活生動,精神之火代代相傳。
正如徐州,這座英雄精神孕育的城市,面對資源枯竭的轉型陣痛,正是以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淬煉出的那股子“韌勁”與“拼勁”,在荊棘叢中闖出了一條浴火重生之路。
面對昔日“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困境,徐州拿出了“砸籠換綠”的魄力與恒心,變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綠色之城;不甘于“煤城”標簽,徐州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奮力突圍,實現了從老工業基地向區域科創中心的華麗轉身。
王杰精神不僅激勵著人們攻堅克難,更融入了城市治理與民生改善的脈絡。誠如王杰日記所寫:“比享受,使人意志衰退,比貢獻,使人奮發圖強。”
當每個崗位都成為傳承精神的驛站,每個個體都成為踐行擔當的支點,這種在平凡中創造不凡的追求,正是人們前行最堅實的步履與底氣。
有人曾問,王杰精神是否過時?時光荏苒,答案早已刻印在時代的年輪里。
從危險之際奮不顧身地一躍,到日常生活勤勤懇懇的身影,王杰精神早已超越了時空界限。它的傳承,從英雄的身上,到每個為城市發展努力的普通人心中,愈發雄渾。
60年過去,當人們再次提起王杰,他們眼里的光,和王杰日記里的字,一樣滾燙——
那是一座城對英雄的永遠銘記,更是一種精神對時代的永恒應答。
文字:周翔宇 梁夢雨
編輯:哈曉蕊
- 江蘇鹽城:向海攬風 “鏈”動未來2025-07-15
- 江蘇泰興:“科技+產業”雙輪驅動 食品產業特色發展勢頭強勁2025-07-15
- 連云港:從“水上漂”到“岸上富” 看海鮮小鎮的共富密碼2025-07-15
- 江蘇常州:從“安居”到“樂居”,白墻黛瓦間破譯文明密碼2025-07-15
- 江蘇無錫:新農人“深耕”式突圍打造振興閉環,“全鏈條護航”發2025-07-15
- 2025年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在蘇州開幕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