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蘇漫評丨一襲白衣為盾甲,以敬為懷暖醫心
漫畫《一襲白衣為盾甲》
8月19日是我國第八個中國醫師節,今年的主題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深刻詮釋了醫務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從臨床一線的救死扶傷到突發事故中的逆向沖鋒,從偏遠鄉村的公益義診到異國他鄉的無私援助,一代代中國醫務工作者,在守護生命的航程上從未停歇。
精技為刃,刻寫生命新刻度。醫學進步的長河,由無數個技術突破的臺階鋪就。如今的臨床醫學早已不局限于緩解病痛,向著延長生命、提升質量的目標不斷進發,背后凝結的是實驗室里的徹夜攻關,手術臺旁的毫厘較真,臨床實踐中的探索迭代。醫務工作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堅守,將技術精進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微創手術在方寸之間修復復雜病灶,早產兒救治技術一次次刷新生命存活的極限記錄,ECMO(體外膜肺氧合)技術使心臟停跳的病人在體外循環支持下重獲新生......2025年全國兩會代表通道上,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張俊杰分享的案例尤為動人,其團隊用自主研發的國產二尖瓣夾,在心臟不停跳的情況下完成微創修復,讓老人92歲仍安享晚年。從治病救人到滿足高質量生活,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創新,這是技術突破的勛章,更是“技精于勤”的生動詮釋。
仁心為炬,照亮人間冷暖。醫道,不僅在于精湛的醫術,更在于那顆充滿悲憫與責任的仁心,這份仁心在當代中國被賦予更為豐富的內涵:為化解“看病難”,多地醫院增設夜間門診、周末門診;醫療資源下沉與對口支援,努力填平區域鴻溝;深入基層的義診活動,讓優質服務觸達更多需要的人。安徽太和縣醫生夫妻吳磊和劉靜,堅持擺設了九年“急救地攤”,累計教會10萬人掌握基礎急救技能,默默詮釋著“德馨”的另一種模樣。濟世情懷跨越山海,始終與患者的心靈緊緊相連。援藏醫生自備吸氧機,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守護新生兒;援疆專家通過“傳幫帶”,培養起一支高素質的本地的醫療隊伍;江蘇援青醫療隊先后組織近400名先心病患兒赴江蘇接受免費治療......除了發達地區幫助欠發達地區,向發展中國家派遣醫療隊也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援助方式。從1963年派出第一支醫療隊開始,截至2024年末,中國已累計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援外醫療隊,其中有數十名隊員犧牲在了異國他鄉。2025年,中國援坦桑尼亞醫生張軍橋為救落水民眾獻出寶貴生命,那一刻,扶危濟困的本能沖破一切,在異國土地上撒下大愛的種子。
眾志為基,共筑生命共同體。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營造尊醫重衛的文明風尚,關乎全民福祉。致敬醫者的奉獻,更應思考如何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執業環境。暴力傷醫的陰影尚未完全消散,無端質疑仍在消磨職業熱情,這迫切需要全社會以堅定的決心和切實的行動,保障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醫療機構需持續優化流程,為醫生減負松綁,將對其身心健康的關懷落到實處;患者及家屬當懷揣信任與理解,積極配合治療,與醫護人員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諧關系;全社會應樹立正確的醫學觀念,摒棄對醫生“神化”或“矮化”的極端態度,理性看待醫學的局限性和醫務人員的辛勤付出,營造尊重醫學專業、敬畏生命的氛圍。唯有當醫者在工作中感受到應有的尊嚴、安全與溫暖,他們方能心無旁騖,將全部智慧與熱忱傾注于救死扶傷的偉大事業,最終惠及千千萬萬的患者。
技乃醫之器,德為醫之魂,二者相融方成不朽醫魂。愿這份對生命的敬畏與守護歲歲賡續,引領全社會攜手共進,筑牢健康中國的堅實根基,讓生命之光熠熠生輝 。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
統籌|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繪|姜向慧
(江蘇廣電總臺我蘇客戶端原創,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守護生態文明底色,端穩生態旅游“金飯碗”2025-08-19
- 經濟解碼何以“蘇超”? | 1800余場活動燃爆江蘇,“蘇超”踢出2025-08-19
- “兩山”理念江蘇實踐|破“化工圍江”,立“生態濱江”——長江2025-08-19
- 【江蘇省最美醫務工作者】柯曉燕:把心理守護扎進基層 為孩子撐2025-08-19
- 唱響新時代“青春之歌”|從-48℃極寒到超60℃高溫,新時代火炸2025-08-19
- 大地英名|擺開“臭狗陣”,智取敵據點!新沂抗日烈士宋耀南赤膽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