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林改·青山答卷|睢寧:為“無籍林木”辦“身份證”,激活“綠色財富”
【編者按】青山為證,變革有聲。2024年7月,《江蘇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林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正式印發。一年來,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10個差異化試點單位因地制宜,在推進“三權分置”、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林權流轉交易等重點領域各展所長,不斷提高林業資源利用水平,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
為生動展現各地林改的創新實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推出“探路林改·青山答卷”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位于江蘇西北部的睢寧縣,地處黃淮平原,林地面積14.18萬畝,而河岸、溝渠、道路和農田防護林等非林地卻高達25.46萬畝。長期以來,這些非林地上的林木因缺乏權屬憑證,成了“有樹無證、有資無產”的沉睡資源,制約了流轉經營和產業壯大。
如今,這一僵局正在被打破。作為江蘇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睢寧率先破題非林地林木確權,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打通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通道,為平原地區林業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路徑。
“無證”變“有證”,資源流轉不再難
“以前這些樹,說是你的,但沒有證,砍不得、賣不掉、貸不了款,還容易有糾紛。”這曾是睢寧許多林農的心結,由于歷史和政策原因,大量生長在非林地的林木處于權屬模糊狀態,不能流轉、不能抵押、不敢投資,嚴重制約了林業產業發展。
瞄準這一痛點,睢寧縣在全省率先出臺《非林地林木資源管理辦法》,明確非林地林木的權屬認定標準、登記程序與管理規范,同步推進采伐審批改革和抵押融資配套政策。縣里組織專業隊伍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林木測繪、權屬核實和登記發證工作,讓原本“無籍”的林木資源有了合法身份。
“除了永久基本農田和穩定耕地,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前提下,我們為符合條件的非林地林木頒發經營收益權證,相當于給林木辦了‘身份證’。”睢寧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龐暉介紹,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不動產林權類登記發證31本、約630畝,發放6255本經營收益權證書,覆蓋5.2萬畝非林地林木。
通過新頒發的林木經營收益權證,江蘇佳盛源、江蘇國林潤寧等企業成功實現了資產的增值,增值額超過35億元。“現在不一樣了,手里有證,心里有底!”江蘇佳盛源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在睢寧流轉了5.9萬畝土地發展林業,以前因權屬不明不敢投入,拿到證書后立即計劃擴大林下種植規模,“資源活了,企業也敢放手干了。”
“綠證”成“信用證”,金融活水潤林業
一本小小的綠色證書,不僅明晰了權屬,更成為融資貸款的“硬通貨”。權屬明晰后,睢寧縣同步推進“林權抵押+金融創新”,聯合金融機構開發“碳匯貸”“林權貸”等產品,帶動社會資本投入林業產業。
為解決銀行“不敢貸、不愿貸”的問題,縣里成立林權收儲機構,開展代償收儲和擔保服務,打通融資“最后一公里”。這一模式不僅為林權和經營收益權抵質押貸款提供了有力補充,更通過專業機構的介入,有效破解了林權價值評估不準、后續監管乏力、違約處置繁瑣等老大難問題,讓銀行放貸更放心,林農和企業融資更省心。
金融活水的注入,激活了林業全產業鏈。目前,睢寧已發展出以木材深加工與電商家居產業融合發展為代表的林業下游產業,帶動20萬人通過“互聯網+家居”模式創業就業,相關產業年銷售額超百億元,形成從確權、融資到生產、銷售的資源轉化閉環。
“林木”變“林產”,生態經濟雙豐收
改革的意義不止于發證。睢寧借勢推動林業經營模式創新,大力發展林果、林菌、林藥等林下經濟和特色種植,建成林下經濟區15萬畝,“睢寧林果”“睢寧林菌”等品牌年產值增長40%。官山鎮養殖場場長武寧告訴記者,他3年前返鄉創業,租賃了60畝林地做生態散養土雞,目前散養土雞1.1萬只,每只利潤超50元。
在擴大產業的同時,睢寧沒有放松生態建設。通過統籌實施造林綠化、森林質量提升、四旁植樹等工程,“十四五”以來,全縣完成成片造林6萬余畝,完善更新農田林網控制面積36萬畝,四旁植樹311萬株,森林質量穩步提升,森林覆蓋率提升至29.87%;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劃分66個防火網格,連續4年實現森林火災“零發生”,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1.8%以下。
森林植被的增加與生態系統的穩定,讓睢寧縣成為區域重要的?“綠色碳匯地”。持續擴展的綠色版圖,生態廊道的連通與濕地生態系統的修復,進一步提升了生態系統的碳匯潛力,成為固碳“主力軍”。江蘇國林潤寧公司碧根果林碳匯收益權登記發證,標志著森林“碳庫” 的經濟價值開始顯現,為探索 “碳匯+產業” 模式奠定基礎,開辟了綠色發展新路徑。
“睢寧率先突破非林地林木確權難題,實現了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產業有發展的多贏局面,是平原林業改革的成功范例。”省林業局行政審批與科技產業處三級調研員張日勤評價,睢寧的改革不僅破解了平原地區林業發展的制度瓶頸,也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綠證一張,活木成金;平原地帶,亦可林茂糧豐。睢寧用一場制度創新激活萬頃林木,寫就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目前,睢寧正進一步探索林業碳匯收益權登記和交易機制,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持續轉化。未來,這片平原綠洲還將釋放更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洪葉
- “兩山”理念江蘇實踐|為“綠”定價!宿遷在全國率先建立生態產2025-08-27
- 讀城 | 以“荷”為媒,尋味老字號里的蘇州夏日2025-08-27
- 跟著“蘇超”去讀城|鎮江VS南京:山水詩城與十朝都會的時空對話2025-08-27
- “堅決扛好經濟大省挑大梁責任”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2025-08-27
- 十年地方立法故事|跨省際立法保護紅色資源、跨省域立法保護長江2025-08-27
- 信長星在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調研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