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高 聚力管理體制改革 助推產城融合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醫藥高新區、高港區產業發展同質、城建相對滯后、體制優勢弱化、發展空間受限等問題日益突出。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指導下,推進實施醫藥高新區(高港區)融合發展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兩區高質量發展、城市能級躍升,為醫藥高新區(高港區)發展打開廣闊天地。
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在借鑒黨政機構改革經驗基礎上,深入調研、周密謀劃,有序推進,圓滿完成了兩區融合發展管理體制改革。一是深入調研。組織到蘇州、無錫、常州等地開展調研活動,深入學習先進地區“區政合一”改革的經驗做法。抽調精干力量,對兩區機構編制進行核查,摸清具體情況。二是周密謀劃。通過發放征求意見函和多次召開領導干部座談會等方式,廣泛聽取改革意見建議,在消化吸收先進地區改革總體方案的基礎上,修改完善了改革實施方案,并在市委編辦的關心支持下順利獲省里批復。三是有序推進。通過成立改革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建立“三天一匯報”工作制度等舉措,有序推動了兩區黨政機構從物理整合到化學融合,人員從分散辦公到集中辦公。改革歷時四個月,召開大小會議20余次,修改完善方案30余稿,核查人員信息2500余名,順利完成兩區52家部門整合、20家部門“三定”規定制定、200余家事業單位調整以及1700余名人員轉隸等工作。
改革創新是兩區的使命所在,通過對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調整優化,進一步推進區域功能形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完善了整體功能,提升了核心競爭力。一是突出小機構、大部制,實現高效化。按照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推行大部制改革,整合原醫藥高新區17個部門、高港區35個黨政機構,組建20個職能機構,采取扁平化管理模式,減少機構管理層級,構建了精干、高效的黨政管理機構。二是突出小政府、大服務,實現精細化。整合兩區行政資源、經濟資源,利用功能互補形成優勢疊加效應,通過機構、編制、職數的調配優化,經濟職能得到強化,社會職能得到完善,同類職能得到歸并,同時推動人員編制下沉,便民服務下沉,實現了從粗放管理向精細服務的轉變。三是突出小鎮街、大園區,實現專業化。以功能園區為中心,整合周邊空間資源,按照各園區的歷史、現狀、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整合設置了生物醫藥、化學新材料、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港口物流等5大產業功能園區,涉及基層黨建、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等職能由所在鎮街承擔,形成“園區聚力謀發展、鎮街全力強保障”的良性發展格局。
通過改革,醫藥高新區(高港區)打造出產城“雙強”的區域治理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城市特質和區域氣質。一是解決了行政主體缺失問題。改革后,醫藥高新區帶上了行政區的帽子,確立了行政主體地位,醫藥高新區與高港區融合發展,既鞏固和維持了醫藥高新區的經濟管理權限,又強化和明確了行政管理權限,有效解決了權責不匹配、管理權限不明確、主體責任不明晰等問題。二是解決了社會治理薄弱問題。改革有效解決了社會管理薄弱的問題,充分整合優化區內行政資源,既發揮醫藥高新區精簡、統一、高效的運行模式和優質、便捷、全方位的營商理念,又強化行政區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職能,實現了“1+1>2”的疊加效應。三是解決了經濟發展不足問題。改革后,兩區融合發展優勢疊加,有效破解了醫藥高新區發展面臨的產業資源分散、發展空間受限等重重掣肘,提高了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企業服務等工作力度和效率,預計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40億元,增長13%,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53億元,增長11.8%,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及增幅繼續保持全市前列。
通訊員:醫藥高新區黨工委(高港區委)編辦 趙聰聰 李宓
編輯:李子韻
責編:趙倩倩
審核:吳軍
- 海陵區盲協舉行“黨建+會企聯盟”揭牌儀式2022-09-13
- 絕美!總臺秋晚溫馨浪漫 獲海內外受眾盛贊2022-09-11
- 高新區(高港區)政協:優化營商環境 實地調研走進泰福里2022-09-10
- “小田”變“大田”思想觀念如何通?操作路徑有哪些?改田成本從2022-09-10
- 泰州高新高港筑牢養老詐騙防火墻2022-09-09
- 關注|民族聯歡?共度良宵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