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進行時|“行走的思政課”覆蓋全省青少年20余萬人次,江蘇這樣“走心”育青年
編者按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青年大有可為。”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國青聯十四屆全委會、全國學聯二十八大開幕的重要賀信中,勉勵廣大青年要自覺聽從黨和人民召喚,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勇擔歷史使命,奮力書寫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新時代青年如何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業,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等領域貢獻青春力量,以過硬本領回應人民期待?本報今起推出“青春進行時”欄目,聚焦信念、奮斗、擔當,立體呈現在共青團組織帶動下,新時代江蘇青年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生動故事。
“1分鐘就報滿了!”團泰州市委打造的“時習之——行走的思政課”半日研學專線,近日上線便被“一掃而空”。參加研學的青年將通過青年學習社線路,了解電力發展史,見證科技賦能的時代答卷;解碼鄉村振興路,感受小南瓜托起的富民夢想……
截至目前,團省委已在全省打造紅色教育、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等主題線路百余條,開展主題學習活動6000余場,覆蓋青少年20余萬人次,成為青年學習交流活動的首選項。
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新時代浪潮下,何謂青年?青年何為?在江蘇大地上,這場關于青年價值的時代叩問正激蕩起澎湃回響。
立心——
以歷史之光廓清青春迷霧
“工作想躺平我該怎么辦?”“同學們個個考證考研考得飛起,我該跟著卷嗎?”……成長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信息爆炸的環境里,青年常常會感到迷茫,找不到人生方向和節奏。
近期,共青團江蘇省委面向全省青年開展的一項思想動態調查顯示,“躺平”“內卷”是青年口中的高頻詞匯,50.73%的青年認為這些思想是社會壓力下的正常情緒宣泄。
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狀態,恰是青年成長的重要過程,也是他們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尋找自我定位的必經之路。團省委創新打造青年學習社線路、青年講師團等一系列“青”字號思想引領品牌,幫助青年在思想碰撞中廓清迷霧,在實踐歷練中增長才干,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
每個時代的青年,都有屬于自己的“青春必答題”。
長江的浪濤聲穿越七圩汽渡的甲板,92歲的高志譽爺爺站在船舷邊,指尖撫過胸前那枚歷經歲月磨洗的勛章。火紅旗幟青年學習社線路上,青年講師團成員成杰的宣講,正是從這枚勛章開始:“它承載的不僅是一個16歲少年在1949年渡江戰役中的熱血,更是一代人用生命書寫的青春宣言。”
“您看這汽渡船,和當年的小木船比如何?”成杰向高爺爺提出的問題,牽引著全場目光。
“天上地下哦!”老人的鄉音里迸發出驚嘆。“當年泰興人貸款建汽渡,排隊綿延數公里。”成杰話鋒一轉,“但真正的時代跨越在這里……”大屏幕上赫然展開常泰長江大橋的雄姿,六項世界第一的紀錄在鋼索間熠熠生輝。
“如果讓你‘渡江’,你的‘江’是什么?”成杰問臺下的青年。
“我的‘江’是考研這座山!”“我在鄉村支教,‘江’是孩子們走出大山的渴望。”“科研人員的‘江’是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原來每一代青年,都在渡自己的那條江。”前排的一名大學生眼含熱淚。青年們走出會場,每個人心中都回蕩著屬于自己的渡江號角——在民族復興的壯闊江面上,新一輩的航船已然揚帆。
近年來,江蘇各級青年講師團在線路上開展宣講1.6萬余場,線上線下覆蓋1200萬人次。2180人的90后、00后青年講師隊伍,深入外賣騎手集中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大中小學、各領域青年聚集地等場所開展“流動宣講”,把宣傳往深里做、往實里做、往心里做。
創新——
從“單向輸出”到“雙向奔赴”
在江蘇,年輕人的周末畫風已然變了:有人在清代翰林大院玩脫口秀吐槽“內卷”,有人帶著劇本線索在運河古宅里找“實業救國密碼”,還有人在雕版印刷體驗中突然get到“古人的斜杠人生”有多酷……這些新穎體驗全部來自江蘇各地的青年學習社線路。青年學習社線路面向廣大青少年,通過沉浸、體驗、互動的方式,用“青言青語”講活思政“大道理”,講好實踐“小故事”,講透時代“大趨勢”,上好“行走的思政課”。
在南京世界文學客廳“文都南京”青年學習社線路,金陵科技學院學生陳杰輕點觸控屏,“李白追月路線”“王安石金陵置業路線圖”“狂人迅哥兒的南京學記”等古人特別定制版“旅行路線圖”在南京地圖長卷上流轉。而沿著雞籠山蜿蜒而上,11處文學地標在VR體驗中串聯成2.1公里長的線路,青年們登豁蒙樓聽風吟,倚文思亭觀星月,在自然山水中邂逅《文心雕龍》《昭明文選》的創作靈感,像是現實版文學闖關游戲。
共青團玄武區委副書記陳雪媛沒想到,該線路運營僅3個月就吸引150多支青年團隊前來探訪。在雕版印刷體驗區,一批來自南京農業大學的青年排起長隊體驗。學生張益瑋屏息用棕刷在宣紙上掃過,印出“世界文學客廳”的圖案。他忍不住輕呼:“雕版凹凸的觸感像在傾聽刻刀與木紋的千年私語!”
“青年是文脈長河中最躍動的浪花。”陳雪媛在十竹齋的竹韻清風中感慨。她指著一群正在參觀的小學生:“看,傳統文化的新火種,正在這些孩子們手中傳遞。”
無錫古運河上,一艘青年學習號緩緩前行,船艙內傳來激烈的辯論聲:“山河破碎、國難當頭,怎能向日本人妥協?”現場青少年們神情肅穆。
扮演“張老板”的青年感慨:“剛才念臺詞時,手握劇本的手心都在冒汗。原來錫商實業報國的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先輩們在生死抉擇前的熱血擔當。”
這場沉浸式情景劇,正是無錫市梁溪區“運河傳承帶”青年學習社線路的獨特體驗——“紅色情景劇”,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就此展開。
線路首創“游船+情景劇”模式,青少年們乘坐游船從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出發,總長3.6公里的水路上,古橋、水閣、碼頭化作天然“舞臺背景”,而《覺醒的力量》《公私合營》等5部原創劇本,則讓歷史人物從展板中“走”出來。“以往參觀博物館,總覺得歷史離自己很遠。”參與體驗的學生陳逸鋒邊換裝邊說,“但現在我要扮演‘吳老板’,在游船上和‘榮德生’一起討論救國之路,這種感覺太震撼了!”
“這種邊走、邊看、邊演的模式,讓紅色教育從‘單向灌輸’變為‘雙向共鳴’。”線路策劃人介紹,線路升級后新增“5分鐘快閃劇本”“3小時深度沉浸”兩種模式,既適合課間研學的學生,也能滿足周末團建的青年群體。這條“會講故事”的紅色線路,正成為無錫青年觸摸歷史、傳承精神的“活教材”。
篤行——
讓知行合一激蕩時代回響
南京市棲霞區“行知之路”青年學習社線路,是南京曉莊師范學院新生開學第一堂必修課。在這里,新同學們不僅聆聽前輩的奮斗故事,沉浸式重讀陶行知先生的家書,更邁出知行合一的關鍵一步——提筆凝思,鄭重寫下對未來的期許與承諾,將一封寫給“未來的自己”的明信片投入信箱。
這份承諾,是他們用行動對“行知”精神的第一份答卷。正如志愿領學員南京市金陵小學輔導員劉雯雯所感:“育人者必先育己。在一次次站上講臺、傾情講解的過程中,我不僅是在傳遞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智慧,更是在實踐中體悟其真諦,錘煉教學本領。這讓我扎根基層、教書育人的信念,在知行交融中愈發堅定如磐石。”
這些“走新”更“走心”的青春課堂,不僅讓歷史照進現實,更讓青年在觸摸時代脈搏中找到成長坐標。青年如何將個體選擇升華為時代動能?
在徐州市云龍區戶部山一座老院子里,來訪的新青年絡繹不絕。這里的“騰愛熊貓青年學習社”非遺“青”工坊,一群年輕人俯身長桌,親手纏繞五彩絲線制作精巧香包,親歷墨色在宣紙上拓印千年紋路。從老一輩手中接棒的青年,正通過親手制作和創新設計,讓古老技藝真正“活”在當下。
“傳承非遺,年輕一代不僅要懂,更要動手做、用心創。”青年講師周瑞峰感慨,青年學習社更大的意義在于知行合一。86歲的國家級非遺徐州香包傳承人王秀英曾殷切期盼留住年輕人。如今,她的愿景正在這座老院中抽枝散葉。青年們用智慧與汗水,親手將香包從鄉土信物蝶變為國潮符號,讓傳統文化產品走向更廣闊市場。青春力量通過實實在在的創作與傳播,為千年文脈注入創新表達。
青年,是城市發展的活力,也是城市的未來。共青團從“引領者”變為“生態搭建者”,讓青年與時代雙向共創。
“年輕人帶著知識來,更要帶著點子干!”在宜興市“農墨重彩”青年學習社線路,講解員正引導青年們親手操作機械臂精準抓取育秧盤,觀察有軌電車運送秧苗。在這里,青少年們可以深入體驗農事活動:春季參與育秧播種、夏季下田管理種植、秋季揮鐮共享豐收喜悅、冬季研討休耕規劃,讓鄉村振興的內涵在實踐中變得具體可感。
更令人驚喜的是,來線路學習的青年貢獻出的“金點子”,已在鄉村落地生根。“稻田踏浪”歡樂跑路線規劃、“稻花香里說豐年”豐收節策劃、“香約金蘭”文創館的產品設計……一系列源于青年、落地于田間的“金點子”,在反哺線路建設。“我們線路的核心是為青年提供敢想敢為、能干會干的實踐場所。讓他們在這里體驗農耕趣,親歷田間樂,潛移默化間就上了一堂思政課。”該線路負責人楊欣悅說。
風過處,稻浪翻涌,恰似新時代青年建功的青春脈動,在希望的田野上奔涌向前,以躬身篤行的擔當,在實踐沃土上奮力書寫屬于青春的金黃答卷。
- 江蘇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2025-07-12
- 信長星許昆林會見?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張金良行長張毅2025-07-12
- 文化中國行·千問千尋大運河|千根木樁鎖狂瀾,窄河何以載萬舸?2025-07-12
- 長三角市場監管部門攜手“破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先行區2025-07-12
- 南京開出大學生就業培訓直通車,先定崗再定人,100%就業2025-07-12
- 【“蘇超”引力波】為一場球赴一座城 全省景區預定量同比激增3052025-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