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旗”跡|轉戰萬里,戰旗挺立青藏高原
【戰旗故事】1941年3月末,新四軍4師9旅26團1營1連在江蘇徐莊擊斃敵偽縣長,俘日偽軍200余人,史稱“徐莊戰斗”。戰后,1連被新四軍第四師授予“戰斗模范連”光榮稱號。這支部隊歷經轉隸移防,2018年來到青海。2015年、2019年,“戰斗模范連”旗幟兩度光榮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
8月14日清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氣溫只有10攝氏度。
飛行2000多公里,記者來到海拔2400多米的武警青海總隊機動二支隊野外駐訓點,追尋一面誕生于江蘇的“戰斗模范連”旗幟。
這支部隊于抗戰烽火中草創,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300余次戰役戰斗中屢立功勛,先后涌現出“戰斗模范連”“一等戰功連”“大功七連”等10余個英雄集體和“華東一級人民英雄”孟憲斌、蘭州軍區“精武鐵人”胡學智、“優秀邊陲兒女”張輝等百余名英模人物。
這面在蘇北誕生的英雄旗幟跟隨部隊轉戰萬里,歷經7次大的整編,如今挺立在青藏高原。
在高原發現江蘇故事
繞過幾個山頭,記者驅車一路爬坡,車輪卷起沙土,四處飛揚。下了車,由于高原反應,記者邁著有些沉重的步子,走進一處三面環山的山谷。遠遠地,一聲哨音撕破寧靜。
“到了,找到他們了!”同行的武警青海總隊機動二支隊戰士沖著記者大聲說。部隊從7月起在這里駐訓,吃住、訓練一直在野外。
爬上斜角約70度的山坡,記者氣喘吁吁。一腳踏進矮草叢,驚起一窩不知名的飛蟲,有的甚至有半個巴掌大,翅膀撲騰著發出噠噠聲,隔著十米遠聽得清清楚楚。
迎面而來的00后宿遷籍戰士李旺皮膚黝黑、兩眼有神。聽說家鄉的記者來訪,他沒來得及卸下身上裝備,熱情地跑過來。
2022年,20歲的李旺第一次乘綠皮車出遠門。從江蘇到青海,從平原到高原,李旺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驗:持續高反,每天早起流鼻血,飯吃了就吐,600米也跑不下來……
“新兵下隊,指導員講的第一個故事是‘徐莊戰斗’。我沒想到,離鄉背井,卻和家鄉連接更深了。”李旺說,1連的前身是邳縣救國團抗日義勇隊,那是邳縣第一支抗日武裝,徐莊戰斗就是在宿遷打的。
1941年3月末,1連隨團主力向盤踞在宿遷縣境內的600多名日偽軍發起攻擊。經過激烈戰斗,日偽軍退守至仰化集、徐莊一帶。徐莊一面靠河,三面設炮樓,外圍置鐵絲網,工事十分堅固,我方遲遲無法打開突破口。“緊急關頭,1連排長鐘興機冒著彈雨沖到敵人炮樓前。可惜,他剛將鐵絲網剪開一道缺口,就不幸中彈犧牲。”中隊指導員賈士為介紹說,連隊官兵沿著鐘興機開辟的通道,向敵人連續發起猛攻。歷經一小時激戰,我軍攻克徐莊,光榮獲授“戰斗模范連”旗幟。
“在高原上了解到江蘇大地上的故事。”李旺覺得,身處模范集體,事事就要做模范,絕不能拖后腿。體能差、基礎不好,就多跑多練。晚上熄燈后,他在床上練平板支撐;砂石上趴一個多小時,練瞄準射擊;以前跑3公里、武裝5公里不及格,現在是優秀。
去年,來自江蘇泗陽的戰士蔡闖面臨兩年服役期滿,回鄉探親時他特地去了泗洪縣朱家崗烈士陵園。1942年冬,1連隨26團轉戰江淮,在朱家崗一帶遇日偽頑軍突襲,裝備上敵優我劣、人數上敵眾我寡,600多名戰士血戰18個小時,打退敵人7次進攻。看到陵園展館“戰斗模范連”旗幟復制品,蔡闖感覺到自己與數千里之外的部隊已難舍難分,暗暗下定留下來繼續服役的決心。
烈日炙烤,毒蟲出沒,野外駐訓條件十分艱苦。陪伴戰士們的,是漫天黃沙和稀疏沙草。上午4小時,下午3小時,夜訓射擊、防守、觀察,所有人始終斗志高昂。
晚點名時,中隊戰士們把“赤膽忠誠、英勇頑強、敢打必勝、永當模范”16字喊得震天響,口號聲久久回蕩在蒼涼山谷。
“這就是我們的‘戰旗精神’,它激發官兵持續旺盛的戰斗意志,把部隊鍛造成為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鋼鐵力量。”中隊指導員賈士為說。
我們的戰士不一樣
當那面從1941年傳承至今的戰旗在面前展開時,記者一行肅然起敬。依然鮮紅、依然筆挺的戰旗上書“戰斗模范連”,字體方正,周邊留下幾處歲月暈染的痕跡。
中隊戰旗班班長蔡小偉是現任戰旗保管員。入伍近10年,蔡小偉與戰旗結下深厚感情。每次清理戰旗,他會從存放柜里小心翼翼捧出旗幟,清掃灰塵、熨燙平整。“我守護的不只是一面旗幟,更是一支英雄部隊來之不易的榮譽。”
蔡小偉和戰旗一起遠距離搬過家。2017年底,中隊整建制移防到“三江之源”。千里移防、一路向西,氣候更差、海拔更高,但大家的勁頭更向上。
移防后,蔡小偉一直憋著一股勁。“以前在寧夏,‘左鄰右舍’都知道我們隊的傳說。現在到了新集體,我們要讓大家重新認識戰旗部隊。”蔡小偉說,“戰斗模范連”靠的是實力。2019年,武警青海總隊火力集訓比武中,蔡小偉和兩名戰友勇奪團體第一名。
記者還看到,密語通信紙條翻折上百次,報務員還在用透明膠帶把紙條封成小塑料塊,訓練間隙反復背誦;靶場上,機槍手趴在草叢里搖槍塔,手掌和食指第一關節處磨出厚厚繭子……
更大的榮光是2019年國慶閱兵。蔡小偉清晰記得“戰旗在第二排第五個”光榮通過天安門廣場。像過年一樣,閱兵前一天全中隊官兵都去理發、換新軍裝。當戰旗方陣亮相,官兵們的歡呼聲和掌聲震耳欲聾。
“有人當場就給爸媽打電話,嚷嚷著‘你們看到那面旗沒?是我們隊的!’” 6年過去,腦海中這些畫面依然令蔡小偉激動不已。
“軍改之后,部隊面臨從基礎體能向戰斗體能轉變。”中隊長張景惠說,以前單兵訓練多,現在合成化訓練大大提升,指導更順暢,訓練更科學。今年,班、排、中隊、大隊如何協同作戰是重頭戲,要確保我們的戰士有任務時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贏。
訓練場上,記者看到,戰士們身負防彈裝備,挎包、水壺和頭盔,加上步槍,一身裝備超30斤。和戰士們在一起訓練,張景惠也不穿戴軍官的軟質防彈衣。他說,要和戰士們一樣,不搞特殊。
“練兵、考核,主官第一個上。”張景惠說,今年單位考核步槍分解結合,中隊成績一直上不來。他第一次練,也花了1分48秒。為了提速,他和戰友們討論哪個動作能快一些、哪門技巧好一些。周而復始練習后,張景惠把時間控制在1分06秒。“戰士們都想超過我,你追我趕之下,全中隊平均用時50秒。要知道,這門課滿分才1分10秒。”
“越看我們的戰士,感受越不一樣。”張景惠說,不一樣在于,困難面前總有“戰旗”,“戰旗”面前永無困難。戰旗引領部隊贏回更多榮譽旗幟、獎牌。2019年,中隊黨支部被支隊表彰為“先進基層黨支部”;2020年,中隊被總隊評為“基層建設先進中隊”;2022年,中隊被支隊評為“‘四鐵’先進單位”;2023年,中隊黨支部被總隊表彰為“先進基層黨支部”。
“英雄部隊沒有孬種”
高原荒涼,目之所及不見人煙。戰士們告訴記者,這里風沙大,一訓練滿嘴沙。但種樹,又是件難事。土層向下挖半米,刨出的都是石頭。
“移防后,面對陳舊的營區設施、惡劣的高原環境,同志們發揚鋼鐵團隊的鋼鐵作風,在急難險重任務中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傳奇。”大隊教導員王琦武深為戰友們自豪。
這幾年,破敗的營區經戰士們的雙手修繕一新。每年春天,部隊官兵們在營區內外種下樹種。草都長不起來的地方,漸漸有了綠意。
這綠,既是綠化之綠,也是戎裝之綠。
“剛來的時候,我們也不習慣。”一頂帳篷前,記者見到了中隊六班副班長馮棟。28歲的小伙子表情嚴肅,笑起來會露出兩個小虎牙。
馮棟2017年入伍,第二年便上了高原。對一直生活在河南的他來說,高反是道坎。他說:“保家衛國,體能是第一位的。跑不動,還談什么單兵素養?”馮棟和戰友們一有空就扎在訓練場,從慢跑開始,一點點增加訓練強度。短短幾周,中隊全員就恢復到此前的訓練強度。
作為副班長,馮棟還兼任防暴裝甲車駕駛員。和普通車輛不同,防暴裝甲車方向盤重,視野格外狹窄。從車里往外看,車子幾乎貼著山路路基走。看記者心驚肉跳,馮棟胸有成竹地說:“放心,車輪離路牙還有十幾里面呢!”在他駕駛下,笨重的防暴車很“聽話”,在山間小道上靈活地拐過幾個急彎。
“這是一趟趟跑出來的,倒車、上坡、前進全憑手感。駕駛員一天十幾個小時泡在駕駛室,手都練變形了。”馮棟說。
部隊扎根西部高原,比平原多出許多困難:一天之內能經歷四季變換,正午頭頂烈日,晚上凍得發抖;半夜遇上暴風雨,帳篷會被連根拔起……困難面前,來部隊5個月的新兵從不說苦。新兵任柄鈺和李長茂告訴記者,一想到徐莊戰斗中鐘興機丟了性命也要剪開鐵絲網,就沒什么可怕的。“他能行,咱們也能行。英雄連隊沒有孬種!”
戰旗美如畫,信仰堅如磐,這就是今天的“戰斗模范連”。
這些年,機動第二支隊引導官兵傳承戰旗精神,整理匯編《在光輝的歲月里》人物集和故事集,開展“我來講英雄”活動,讓光榮歷史成為官兵共同的精神家園。
當記者寫下這篇稿件時,老兵王策估計已在退伍返鄉的路上了。
6年前,他剛入伍,興沖沖地參加支隊第一屆鋼鐵故事會,竟拿了第一名。那天,他講的就是徐莊戰斗的故事。“我翻遍團史、連史,考證地名、人名、戰斗細節,寫了1400多字的講稿。”王策回憶說,那次演講只有10分鐘,但他練了一個多月。
面對記者,王策一度眼含熱淚。他說,戰旗精神中有一句“永當模范”,就是教導每名“戰斗模范連”的官兵,無論身在哪里,都要努力當一輩子的模范。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倪方方 陳珺璐 徐睿翔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1-7月江蘇消費市場延續增長態勢2025-08-26
- “兩山”理念·江蘇實踐|蘇州以水為脈書寫新時代“姑蘇繁華圖”2025-08-26
- 【“蘇超”引力波】一場球賽激活一座城2025-08-26
- 【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鹽城濱海:智慧監督減負擔 高2025-08-26
- 中外反法西斯紀念館青年講述計劃|為什么“一個人的力量”可以2025-08-26
- 唱響新時代“青春之歌”|勇闖馬里亞納海溝之后,“奮斗者”號的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