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陣雨轉多云 18℃~11℃

      抗戰·“旗”跡 | 千磨萬擊還堅勁 “雁門尖刀”礪鋒芒

      來源: 編輯:樊錦華 2025-08-28 20:33:33 查看數:0

      【戰旗故事】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裝步七連是一支誕生于1927年的陜甘邊紅軍連隊。抗戰時期,連隊被改編為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特務連,在雁門關黑石頭溝地區兩次伏擊日軍運輸隊,成功切斷忻口會戰日軍補給線,被授予“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榮譽稱號。2015年,“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戰旗經過天安門,光榮接受檢閱。

      8月上旬,粵東沿海某海訓場,“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的戰旗獵獵招展,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鮮紅。即將投身演訓任務的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裝步七連官兵,昂首挺立于戰旗下,莊嚴宣誓:“赤膽忠誠、敢打頭陣,堅貞不屈、敢于拼搏,勇往直前、敢于勝利……”

      聲聲誓言,不僅是對烽火歲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對未來使命的莊重承諾——80多年前,雁門關黑石頭溝的崖壁間,先輩們以無畏之軀,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如今的實訓場上,新一代官兵緊握戰旗,在強軍新征程上奮力續寫新的榮光。

      敢打頭陣:戰旗的方向,就是沖鋒的方向

      8月6日,記者輾轉來到七連外訓駐地時,連續四五日的陰雨剛歇,潮濕的氣息仍彌漫在駐地的每個角落。臨時板房宿舍內,指導員黃勛略帶歉意地招呼:“實在不好意思,條件確實簡陋了些。”

      不足10平方米的板房內,四張上下鋪鐵床整齊排列,地板被反復踩踏得破損開裂,只能用木板臨時墊補。盡管天已放晴,前幾日帶進屋內的雨水仍在地板上留下斑駁水痕。隔壁臨時連部的簡易辦公桌上,六卷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和《長征》等書籍摞成半米高。“最近一直在鉆研連史,想把連隊的根脈摸得更清楚。”黃勛解釋道。

      然而,書本的記載與真實歷史之間終究存在距離。直至6月下旬的尋訪之旅,黃勛帶著連隊官兵回到戰斗打響的地方,親手觸摸巖壁上的彈痕,那段歷史才變得愈發真切可感,也愈發厚重深刻。

      為了這場尋訪,連隊官兵們從營地出發,輾轉深圳、太原再轉車赴雁門關,20多小時奔波后,終于踏上了這片浸染英雄熱血的土地。

      車輛沿208國道北上,在“雁門十八彎”盤山路上蜿蜒前行,一側是如刀削般的千仞峭壁,另一側則是深不見底的峽谷。黃勛記得,車子剛駛入雁門關的山坳,車廂里就接連響起感嘆聲:“這里真是打伏擊的好地方!”

      1937年10月,日軍侵占大同后直逼太原,為配合忻口會戰,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特務連(七連前身)在此兩度設伏:10月18日,50余輛日軍汽車進入伏擊區,我軍迅速開火,激戰中又擊潰陽明堡來援的200余輛敵車,雙方鏖戰至深夜;21日,數百輛南北對向行駛的敵車同時陷入伏擊圈,戰士們頂著8架敵機轟炸沖鋒,最終斃傷日軍500余人、擊毀汽車數十輛,成功切斷日軍由大同經雁門關至忻口的補給線。

      這場勝利,是繼平型關大捷后八路軍敵后抗戰的又一輝煌戰果。“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這場仗的意義遠超戰斗本身,它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力量。”黃勛動情地說。

      溝谷旁,一座被炸毀的石橋墩靜靜矗立,這里正是70多位烈士永遠長眠的地方。“我們第一任連長李子貴,就是在這場戰斗中壯烈犧牲的。”作為連隊第42任指導員,黃勛對首任連長的事跡早已爛熟于心:1937年10月18日的伏擊戰中,連長李子貴身先士卒第一個躍出土坎、沖下山去,親手擊斃兩名日軍,其中一名還是少佐,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不幸的是,李子貴被敵人的冷槍擊中,壯烈犧牲。

      “還有很多英烈都沒有留下照片,甚至連姓名也淹沒在硝煙中……”站在遺址上,黃勛仿佛能看見先輩們依托險峻地形,巧妙隱蔽、勇猛沖鋒、頑強阻擊的身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趟尋訪不僅僅是簡單的‘尋根’,更是讓每一代人都在歷史現場完成一次精神的接力。”

      正是這場氣壯山河的戰役,讓連隊贏得“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的榮譽稱號。八十余載歲月流轉,在紅色戰旗的引領下,連隊先后參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近千次戰斗,被授予“夜老虎連”“尖刀七連”等榮譽稱號。在戰火的淬煉中,“赤膽忠誠、敢打頭陣,堅貞不屈、敢于拼搏,勇往直前、敢于勝利”的尖刀精神早已融入官兵血脈,成為連隊薪火相傳的精神密碼。

      敢于拼搏:從“鐵腳板”到“兩棲勁旅”,拼勁刻在骨子里

      烈日灼灼,記者趕到瀕海訓練場時,連隊官兵們剛結束一上午五六個小時的實訓,正忙著清點行裝,為即將到來的演訓做最后準備。

      自5月底進駐以來,這片瀕海場地就成了實戰化訓練的“磨刀石”:山林腹地,兩棲戰車戰斗射擊考核火光四射,目標在轟鳴聲中應聲被毀;水際灘頭,風急浪高,打頭陣的戰車如利劍般沖入波濤……實戰化訓練一場接一場,新戰法訓法在硝煙中不斷得到檢驗。

      80多年來,這支從陜甘烽火中走來的英雄連隊,歷經歲月洗禮和磨礪,早已完成華麗蛻變:從單一地面作戰到基于信息系統的三軍聯合作戰,從體能型到智能技能型。如今,他們已成為駐守東南沿海的一把“尖刀利刃”。

      特別是進入新時期,面對“一無教材、二無經驗、三無器材”的困境,七連官兵從零起步,鉆透新裝備性能,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累計取得上百項戰法和技術革新成果,成為威風八面的“陸地猛虎、海上蛟龍”。

      于裝甲車駕駛員王黨輝而言,每年的海訓都是一場“硬仗”:前期要給裝備做防銹蝕處理,中期帶新訓駕駛員打基礎,演習時沖鋒在前,結束后還要細致收尾。夏日的戰車密封艙內,溫度比室外高出5—10℃,“一待就是半天”是家常便飯,衣服經常能擰得出水。可每次分配任務,他總是沖在最前面:“先輩在雁門關靠腿跑,我們現在有了鐵家伙,更得拼盡全力、練到極致。”

      這份對“極致”的追求,恰是對連隊血脈的呼應。1948年2月28日,瓦子街的硝煙里,連隊與國民黨軍隊展開數日拉鋸。二排官兵用刺刀一次次殺退敵人沖鋒,戰士劉士塘渾身是傷,隨手抓起一把黃土按在流血的傷口上,又握緊大刀沖進敵群,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這段歷史在榮譽室里、在指導員的講述中頻頻出現,這份拼勁也早已深深刻進七連官兵的骨子里。

      入伍11年的于江浩,是連隊的“雙料技師”——戰區陸軍射擊特級、駕駛一級。當身高1.6米的廣西新兵為仰角瞄準總差幾厘米而急得直掉淚時,于江浩找來光學鏡片、三棱鏡,再搭配顯示屏,自制瞄準檢查儀,把誤差實時投射到屏幕上,幫小戰士一點點糾正動作。看著屏幕誤差數值漸歸零點,于江浩沉聲說道:“當年先輩們打伏擊,憑的不只是硬骨頭,也要靠地形、動腦子;現在實訓也一樣,既要敢拼,也要會拼。”

      近年來,無論日常訓練還是重大演訓,七連官兵始終將尖刀精神融入每一次沖鋒中。一次實兵對抗訓練中,擔負主攻任務的七連所在營進攻受阻。連隊主動請纓,從側翼實施穿插突擊。硝煙彌漫中,官兵們鉆密林、跨溝壑,連續突破多道防線直插“敵”中軍帳,一舉扭轉戰場態勢。

      敢于勝利:沖鋒不止,續寫新時代的榮光

      走進連隊榮譽室,一雙腳后跟嚴重破損的戰鞋吸引了記者一行的目光。這雙鞋的主人,是參加過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的二級上士張豪。

      2015年初,當“要組建英模部隊方隊參加閱兵”的消息傳遍軍營時,入伍剛滿1年的張豪激動地向組織遞交了3份申請書,雖然此時身高還差1厘米,可他字里行間滿對參加閱兵的渴望和熱忱,最終打動了組織,被破例選為后備隊員。

      從那天起,訓練場上的張豪仿佛被上了發條,每天14小時常規訓練外,自己再加練2小時;為鞏固動作定型,甚至綁著支架睡覺,夜里夢話都在喊“一,二!”從寒冬到金秋,天安門前96米的距離、128步的正步,他整整練習了6個月,每天上萬次踢腿,足足瘦了20多斤。

      2015年9月3日,當“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英模部隊方隊扛著戰旗,作為第六個方陣走過天安門時,張豪的每一步都像踩在鼓點上。“走過天安門城樓時,我腦子里全是連史里的畫面。先輩們在雁門關沖鋒,我們在天安門受閱,都是為了勝利,為了榮光!”

      榮譽室里,承載著連隊精神的物件數不勝數,每一件都有著獨特的意義。講解員王濤告訴記者,連隊有三件“傳家寶”:除了張豪訓練時踢破后跟的戰靴,還有英雄李子貴用過的一柄大刀和英烈何吉勇血染的鋼盔。這些靜默的物件,就像一條條精神紐帶,將歷史烽煙與今日軍營緊緊相連。

      于江浩剛入伍時,對七連的歷史還懵懵懂懂。直到新兵下連走進榮譽室的那一天,他才第一次真切了解到,自己加入的是一支歷史如此厚重的英雄連隊。而真正讓他讀懂這份厚重的,是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訓練間隙、早集合、晚點名時,指導員總會提起那些用熱血守護旗幟的先輩,反復強調“你們來自英雄連隊,標準就要比別人高半截……”在這樣的浸潤中,那段崢嶸歲月早已化作集體記憶,深深鐫刻在每個人心底。

      在張豪看來,連隊里從不缺榜樣,既有歷史深處的英雄豐碑,也有身邊鮮活的標桿典型,比如,靠一股鉆勁拿下兩項技能特級的老班長,以全軍拔尖成績考入軍校的排長,還有始終把標準、要求放在首位的連長……“在這樣人人爭先、事事創優的氛圍里,你總會被推著向前,忍不住想變得更優秀。”張豪感慨道。

      采訪尾聲,黃勛翻出手機里的照片:雁門關伏擊戰遺址旁,一棵油松幼苗立在石橋墩邊,“去尋訪時,我們想種棵樹祭奠先烈”。他笑著說,打電話聯系苗圃老板,對方起初以為是詐騙,一聽他們是“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的,當即表態:“這樹我捐了!”黃勛計劃,每年尋訪都要種下一棵。“過個十年二十年,這兒就成了松林。后輩再來,既能看見先輩戰斗的痕跡,也能瞧見這片年年生長的綠意——就像我們一代代接過戰旗,朝著勝利沖鋒不止的模樣。”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顧敏 陳祉樾/文 萬程鵬/攝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成年网站在线看|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有限公司| 久久男人的天堂色偷偷| 老师~你的技术真好好大| 岳打开双腿让我进挺完整篇|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www香蕉视频|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va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日本高清乱理论片| 别揉我奶头~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92国产福利久久青青草原|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四影虎影ww4hu32海外| 92午夜少妇极品福利无码电影 | 日韩中文字幕电影在线观看| 啦啦啦www免费视频| 久碰人澡人澡人澡人澡人视频|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桃花岛|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jizzjizz护士| 无码人妻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新婚熄与翁公试婚小说| 亚州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免费**毛片在线播放视|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 国产大片线上免费看| www激情com| 桃子视频在线官网观看免费| 国产丰满麻豆videossexhd| jizz黄色片|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MBA下载| 中文字幕av高清片| 欧美日韩第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99ri国产在线| 日本特交大片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