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抗戰精神,凝聚復興力量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7月至2025年5月期間有關重要論述的節錄。
文章強調,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以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敢于斗爭,善于創造,鍥而不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直至取得最后的勝利。
民族復興進入關鍵階段,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不再是槍林彈雨的戰場,而是科技“卡脖子”的困境、改革深水區的攻堅、國際競爭的復雜博弈。當我們遭遇技術封鎖時,科研工作者以“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韌性日夜攻關,打破國外壟斷;改革任務艱巨,我們運用制度力量應對風險挑戰沖擊、激發經濟活力潛能。可以說,抗戰精神中蘊含的“凝聚力、意志力、行動力”,早已融入民族血脈,成為我們破解復興難題、抵御風險挑戰的“精神密碼”。
民族復興的征程,是一場“持久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抗戰精神中“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正是支撐我們長期奮斗的精神動力。抗戰時期,在敵我力量懸殊、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正是“最后的勝利必然屬于中國”的信念,讓中國人民熬過了最黑暗的時刻。今天,民族復興同樣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一段征程都面臨新的考驗,都需要我們以抗戰時期的“韌性”攻堅克難。從脫貧攻堅中數百萬干部“一個都不能少”的執著,到航天人“上九天攬月”的探索,這些奮斗場景的背后,都能看到抗戰精神的影子。這也告訴我們,復興之路從無坦途,唯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跨越“婁山關”“臘子口”;唯有堅定信念、久久為功,才能讓中國夢從藍圖變為現實。
民族復興更包含文化自信的重塑、價值理念的傳承。抗戰精神所承載的愛國情懷與民族氣節,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為復興征程劃定了“精神坐標”。復興不是為了霸權擴張,而是為了守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擔當,讓國家更強大、人民更幸福;復興不是為了妥協退讓,而是為了堅守“視死如歸、寧為玉碎”的民族尊嚴,屹立在國際舞臺中央。
抗戰精神如同一座燈塔,它曾照亮中華民族走出危亡的道路,如今也必將照亮民族復興的征程。當14億多中國人將抗戰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成“一股繩”、擰成“一股勁”,我們就一定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讓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地評線】荔枝網評:弘揚抗戰精神,凝聚強國強軍事業強大正能量2025-09-01
- 【好評中國】紫金e評:物流運行穩中有進 發展動脈映照中國經濟活2025-09-01
- 暑運圓滿收官 勾勒“流動中國”蓬勃生機2025-09-01
- 弘揚“上海精神” 匯聚“上合力量”2025-09-01
- 攀高逐新,民營企業活力迸發2025-09-01
- 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于躍書:烽火劉老莊,舍命送情報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