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于躍書:烽火劉老莊,舍命送情報
編者按: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進一步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偉大抗戰精神,傳承永不熄滅的抗戰精神火炬,即日起,交匯點新聞推出“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系列融媒報道,實地尋訪抗戰老兵,在口述中重溫熱血時刻與崢嶸歲月,以青春感悟致敬民族脊梁。
82年前的初春,侵華日軍集結重兵對淮海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在淮安劉老莊地區,一場敵我實力懸殊的戰斗打響了。駐守于此的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四連戰士們以生命砌成高墻,與敵人展開長時間的殊死搏斗,最終全連82名戰士皆壯烈犧牲,是為“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
戰斗結束后,老百姓為烈士們堆起一座三丈高的土墓;而后,當地又重新修建八十二烈士墓和陵園,供后人瞻仰。如今,新四軍劉老莊連紀念園松柏四季常青,常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到此緬懷先烈。其中,居住在劉老莊鎮的老兵于躍書常到園內,自發給群眾講述抗戰故事。
1926年,于躍書出生在淮陰縣的貧苦農家。彼時的中國,正被日軍的鐵蹄肆意踐踏,他的親人也在戰爭中相繼慘遭迫害。11歲那年,目睹親人離去的他毅然加入了當地的抗日武裝,成為一名傳遞情報的“娃娃兵”。
為了獲取敵人的動向,于躍書練就了一身“偽裝術”。他常把自己打扮成蓬頭垢面的乞丐,拄著竹杖、挎著破碗,混跡于敵人的炮樓、據點之間。湯集、五里、古寨、徐溜、錢集……這些被日軍占據的堡壘,他一一摸進去過。
“那時候我們沒槍,靠棍棒防身。”于躍書回憶,一次護送情報的任務中,他和戰友被敵人發現,槍聲瞬間撕裂寂靜。戰友為掩護他,不幸犧牲。于躍書則聽著槍聲判斷方位,連滾帶爬地躲,脫險后才發現肚子被擦破,衣裳全染紅了。至今,他的腹部仍留有子彈劃過的傷疤。
1943年初春,日軍調集2.5萬人對鹽阜區發動“掃蕩”。 3月16日,日偽軍分兵11路合圍駐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區黨政領導機關。為掩護淮海區黨政領導機關轉移,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四連的戰士們多次阻擊各路敵人。3月18日凌晨,負責情報偵探的于躍書發現大量日軍正向劉老莊地區合圍,他不顧被敵人抓獲的風險,趕緊跑向四連駐地,和連長白思才匯報了最新敵情。
“鬼子人太多,馬上就要到劉老莊了,我看你們還是趕緊轉移吧!”于躍書焦急地說,見白思才沒有立刻應聲,于躍書忍不住又提醒一遍。聽著情報,白思才沒有選擇轉移,誓要和戰士們奮戰到底,為黨政領導機關和地方群眾的轉移爭取更多時間。當時,四連因多次高強度戰斗,減員嚴重,僅剩82人。
是日拂曉,疲憊不堪的四連正埋灶做飯,準備補充體力后,再和敵人決一死戰。突然,零星槍聲打破了平靜。為了不讓敵軍侵害村民,連長白思才、指導員李云鵬當機立斷,帶著部隊撤出劉老莊,在莊外的“交通溝”筑起血肉防線。
晨霧之下,一部分日軍在“交通溝”內摸索前進,另一部分日軍帶著偽軍在平地上行軍。300米、200米、100米,當距離五六十米時,連長白思才命令開火,全連火力一齊向敵人掃去。經過幾場交戰,狡猾的敵軍意識到劉老莊周圍的新四軍數量不多,于是從四面八方迂回包抄,形成一個大包圍圈。
面對武器裝備、人員數量都遠優于自己的敵軍,退無可退的四連戰士不畏犧牲,擊退了敵人一次次沖鋒,子彈打光了,就拆毀機槍、燒毀文件;手榴彈扔完了,便端起刺刀撲向敵群。長達12小時的鏖戰中,四連連續打退敵人五次進攻,擊斃敵軍170人、傷200多人,82位勇士用生命筑起一道鐵壁,將日軍死死拖住,確保了地方黨政機關和群眾安全轉移。
“全是炮彈炸開的煙,天都看不見了,地上也是炮彈炸開的窟窿。”于躍書回憶,待戰斗結束,他和趕來的地方武裝同志前往“交通溝”收殮烈士遺體。“戰士們全犧牲了,有的人連臉都看不清。大家是一邊哭一邊收拾,想想可憐啊,戰士們連早上那頓飯都沒來得及吃。”
劉老莊戰斗的硝煙,是四連82名烈士用生命寫就的壯歌,也是于躍書記憶中最沉重的篇章。每每回憶,他總忍不住哽咽、落淚。
抗戰勝利后,于躍書把家安在了劉老莊鎮,毗鄰新四軍劉老莊連紀念園。身體尚可的時候,他常到陵園看望犧牲的戰友。后來,于躍書腿腳不便,只能依靠輪椅出行,便讓兒子推著他再去陵園,碰見前來參觀的群眾,還會主動講起那段烽火歲月。“我們一定要記住他們,記住他們為民族、為國家作出的犧牲。”于躍書說。
如今,歲月已逝,但于躍書常說,自己參加革命的日子是一生中最珍貴的記憶。而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的壯舉,就是一座豐碑,寫著“忠誠”、刻著“不朽”,永遠矗立在他心中。
成為民族記憶的傳承人
在抗日戰爭勝利80年后的今天,老戰士的故事并不遙遠,那些刻滿細節的回憶,讓我得以貼近最真實的抗戰精神。 “娃娃兵”的前輩扮成乞丐穿梭于炮樓間,靠棍棒防身打探情報;護送機密時戰友犧牲,他聽著槍聲判斷方位。這份少年勇毅,藏著抗戰時期“匹夫有責”的大擔當。更令我動容的還有劉老莊戰斗的細節,白思才連長為掩護群眾與機關,選擇率81名指戰員以命相搏,詮釋了軍人的血性和使命。如今99歲的于老堅持去紀念園緬懷戰友,不只是單純懷舊,而是想讓每一個聽故事的人都成為民族記憶的傳承人,用親身經歷對抗“歷史虛無主義”。
當下我們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正需要從這些細節中汲取力量。銘記不是復刻苦難,而是讓偉大抗戰精神成為我們的“精神鎧甲”,讓“為人民服務”的誓言在每一代青年的行動中落地生根。
- 【地評線】新華日報辛仲平:歷史的回響 復興的足音2025-09-03
- 【地評線】荔枝網評:讓“人工智能+”更有溫度2025-09-03
- 【好評中國】紫金e評:以壓倒一切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前行2025-09-03
- 盛世閱兵:映照歷史光輝,照亮和平未來2025-09-03
- 賡續抗戰精神 凝聚磅礴偉力2025-09-03
- AIGC創意MV|恰中國 正少年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