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發射!總設計師是泰州人!
8月26日凌晨
我國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
使用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
成功將衛星互聯網低軌
第10組衛星發射升空
這是自今年2月首飛以來
長征八號甲火箭執行的第三發任務
表明其已具備執行多任務并行的
高密度發射能力
央視新聞頻道、新華社等媒體紛紛聚焦這一成果推出報道,并采訪靖江籍航天專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宋征宇,介紹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全流程優化相關情況。
長征八號甲是長征八號火箭的“升級版”,是我國針對中低軌道巨型星座組網發射需求而研制的新一代中型液體運載火箭,它沿用了長征八號火箭的一級火箭和助推器,二級升級為更粗更強的箭體,具備太陽同步軌道7噸級的運載能力。
“作為一款新火箭,長征八號甲首飛發射的就是正式的業務星,而且在首飛的這一年內,它就投入了高密度發射,這在國際航天史上也是比較少見的。”宋征宇在接受采訪時介紹,面對國家衛星互聯網工程建設的緊迫需求,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首飛即開啟高密度狀態。“用嚴謹對待每一次發射,以創新突破下一發任務”,正是航天人跑出“中國速度”的訣竅。
商業航天的高密度發射需求,對火箭測試、發射以及控制系統的安全性與效率提出了非常高的挑戰。為了高效實施發射,長征八號甲火箭團隊以“全流程自動化”為突破口,重構了火箭發射的操作邏輯。
據了解,傳統的發射模式里,存在很多手動環節,受限于當時的技術發展水平,很多的操作需要人工去完成確認,具有一定的風險性。為了進一步提高火箭發射的安全性,火箭團隊首創了“起飛主動漂移控制”技術,使火箭發射時平穩向遠離塔架方向漂移,消除碰撞隱患。
此外,為了進一步優化火箭發射流程,長征八號甲火箭還應用了“過冷液氧加注”等新技術,并使用鋰離子電池全面替代傳統鋅銀電池。這些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了火箭的發射效率和飛行穩定性,還增強了其對多種任務的適應能力。
自誕生以來,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就錨定“并行工作”狀態。當長征八號甲遙二運載火箭轉入發射區,完成吊裝上塔工作后的第二天,長征八號甲遙四運載火箭就無縫銜接,起豎在垂測平臺。宋征宇介紹,當前在只有一套垂測平臺和一支測發隊伍的情況下,要通過對總裝和測試工作的優化提高人員效率。對比傳統測發模式,并行模式可減少一周左右的發射場工作時間,更好應對高密度發射。
宋征宇
1970年出生于靖江市靖城鎮(今靖城街道),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領域青年技術領軍人物,工學博士,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聯合會載人飛行委員會委員。我國運載火箭制導與控制領域的領軍人物,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四期、互聯網衛星等國家航天重大工程做出了重要貢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類專項、重點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以及省部級技術發明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曾獲中國青年五四杰出貢獻獎章、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等榮譽。今年憑借在航天科研一線的深耕探索與突出成就,榮獲“錢學森杰出貢獻獎”。
1988年,宋征宇從靖江縣中學(今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畢業后進入浙江大學,就讀于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后考入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攻讀“飛行器控制、制導與仿真”碩士學位,1995年碩士畢業后即從事航天工作。
◆來源:靖江發布
◆編輯:殷雅倫 劉曉婧
- 歸來仍是少年|陣地作詩“喊沖沖”!從戰士到校長,他讓紅色文化2025-08-28
- 抗戰·“旗”跡 | 千磨萬擊還堅勁 “雁門尖刀”礪鋒芒2025-08-28
- 跟著“蘇超”去讀城|連云港VS揚州,“鹽幫德比”串起的是千年文2025-08-28
- 【燃情“蘇超”】從7歲到78歲 老少球迷共同為“蘇超”助威加油2025-08-28
- 江蘇啟動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2025-08-28
- 前7個月江蘇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超八成2025-08-28